抗戰形勢之綜合檢討
- 詳細內容
內容來源:卷十九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三十一年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在興隆山軍事會報講——
要旨
一、敵情檢討及應注意事項:
1﹑抗戰第一二期敵情之檢討。
2﹑敵情現況。
3﹑太平洋戰後敵軍顯著動態。
4﹑對於情報應注意事項。
二、國軍作戰情形之檢討:
1﹑協同精神之缺乏及其原因之檢討。
2﹑指揮系統紊亂破壞會戰秩序原因之檢討。
3﹑保持機密之意義及不能保持之原因。
4﹑不能確實掌握部下,和改進戰術原因之檢討。
5﹑關於築城工事之檢討。
6﹑關於交通整備之注意。
7﹑關於兵要地誌之檢討及注意。
8﹑關於學術上修養上之檢討。
三、結論
--------------------------------------------------P.201--------------------------------------------------
抗戰以來,每舉行軍事會議一次,國軍即進步一次,此項會議,在西北為第二次,相信其結果必更能予國軍以更大的進步,促勝利之早臨。茲就軍令方面,作一概括之檢討,以為商討策進之參考。
本文
一、敵情檢討及應注意事項
甲、抗戰第一、二期敵情之檢討
抗戰第一、二期,以武漢會戰為分水點,亦為敵軍強弱之分界線,依其前後敵軍兵力使用情形,會戰經過時日,會戰間隔及躍進距離等,可證明敵人在我國戰場之攻擊威力,日趨衰退。
(一)敵兵力使用情形:(見倭寇侵華陸軍作戰部隊查考表)
敵素誇以十五個師團兵力,於三個月內擊敗中國,開戰以來,敵逐年增兵,超過其預定一倍以上,悠悠五年,不但未能擊敗我軍,反泥足深陷,進退維谷,可證我軍之愈戰愈強。敵軍使用情形如下表:
武漢會戰前
第一年(自七七至二十六年底) 作戰部隊二十個師團(年終為十八個半師團)
第二年(二十七年) 作戰部隊二十八個半師團增加十個師團
武漢會戰後
第三年 作戰部隊三十五個師團 增加八個半師團
--------------------------------------------------P.202--------------------------------------------------
第四年作戰部隊三十六個師團增加一個師團
第五年作戰部隊三十七個師團增加一個師團
第六年作戰部隊三十二個半師團
僅第六年因南洋侵略戰在華抽調四個半師團外,皆有加無減。
(二)敵軍會戰經過時日及會戰間隔:
戰爭初期,敵傾力進犯,故在第一期四大會戰中(上海、忻口、徐州、武漢),會戰日數皆極長久,平均每會戰日數為九十二日,至第二期則敵因戰場分散,兵力疲憊,會戰日數急遽減少,如南昌、隨棗、第一次長沙、桂南及棗宜五大會戰中,會戰日數平均只三十七日,爾後如三十年之豫南、上高、五月之中條山會戰,九月及十二月之第二、三次長沙會戰,會戰日數尤短,兵力亦多係在原戰場東拼西湊而成,不及抗戰第一期之龐大。
至會戰間隔亦因敵兵源補充訓練及軍需品之製造日減,困難日增,故在第一期會戰間隔平均為六十五日,而第二期五大會戰之間隔,平均為一七三日,由此可見敵在第一期可利用其固有準備,以行攻勢。但轉入第二期以後,則非有半年以上之準備,無力作戰,亦不能集中多數兵力,作大規模進攻。今後敵力日分,攻擊準備所需時日,必隨抗戰時日而愈加長,攻擊力量亦不能作長時日之支持,欲發動大規模攻擊,已不可能,結果必日漸萎縮,而至於崩潰。
(三)各會戰躍進距離:
--------------------------------------------------P.203--------------------------------------------------
在抗戰第一期,因地形及交通關係,敵軍進展甚速,計第一期四大會戰中最長為五八○公里,最短為二三○公里,平均躍進距離為三二○公里。
抗戰第二期戰場已入山地湖沼地帶,敵進展距離大減,以最初之五大會戰論,最遠距離不過二○○公里,平均每會戰躍進距離僅為九○公里,衝力較第一期減低三倍半,且遭我猛烈反攻,不得不退回原線,如隨棗、豫南、上高及第二、三次長沙,與此次之浙東各會戰。
由此足見敵攻擊力日趨低下,而我反擊力日增,目下敵軍既不敢深入,較大攻勢亦不敢發動,不過局部掃蕩,求以攻擊達成守勢之目的而已。
乙、敵軍現狀
(一)中國東北部
敵關東軍司令梅津美次郎,設司令部於長春,所轄兵力為十五個師團,及十四個守備隊,合計約二十二個師團,八個戰車聯隊,三個騎兵獨立旅團。近傳由南洋抽兩個師團開東北,連朝鮮兩個師團,總計二十六個師團,特種部隊在外。
(二)北戰場
敵華北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司令部設北平,兵力約十三個師團,及一騎兵旅團,及偽軍約二十萬人,區分為三個軍,直輜以15BS。
--------------------------------------------------P.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