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月記

下午四時,命楊虎城來見。余此時始知虎城對陝變確亦預謀。問楊何以收拾此變局,楊謂:「余等始意,不如此,後來做得太壞,實無以對委員長;現唯以委員長之命是聽,委員長謂應如何則如何耳。」余又問:「最初發動之情形究竟如何?」楊祇謂初時實甚簡單,而不肯明言其他。余告以:「萬想不到爾等受人煽惑,中人毒計至此。然余亦不能辭其責:余平日推心置腹,防範太疏,致啟反動者煽動部下之禍心,以肇此變,即此應向中央及國民引咎。爾等應即收束此局,送余回京,並向中央請罪,庶變亂不致擴大以貽禍國家,當知救國大計,已為爾等貽誤不少矣!」楊稱當退與諸人商之,遂出。
下午五時,端納來見。以一異國人而不辭遠道冒險前來省視,其忠義足令人感動。見余,詢安好畢,出余妻之手函示余,即自請與余同住,余允之。端納謂:「此間起居,實太不便,務請珍重身體,另遷一處。」其時張亦在側,力白悔悟,意似頗誠,謂:「祗要委員長俯允移居與端納同住,則此後一切事,大家均可聽命辦理,並早日送委員長回京。」端納亦堅請。余不忍拂之,遂以下午移居於高宅。當時細思張如此一再堅請余移居,終不明其故,或彼以余住新城,乃在楊之勢力範圍內,時久恐余與楊接近,則彼無從作主歟?
移居以後,張入見。余詢以:「今既移居矣,爾等已決定送余回京否?可速商定來告!」張忽謂:「此事殊不簡單,既有多人參與,一切須取決於眾議,且我等已發通電,陳述主張八項,總須容納數事,庶我等此舉不致全無意義;苦毫無結果,則眾意必難通過。所謂八項主張者,即:(一)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負責救國;(二)停止一切內戰;(三)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四)釋放

--------------------------------------------------P.179--------------------------------------------------

全國一切政治犯;(五)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自由;(六)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七)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八)立即召開救國會議。餘責其食言無信,令勿終其詞;並謂之曰:「勿論爾等主張並無何種意義,即再說得動聽些,而爾等行動如此背謬,亦必無人見信,更無任何人讚成之也。」張又繼續陳說其八項主張之理由,欲余酌加考慮。余謂:「已決心犧牲此身,以維持國家之正氣,成仁取義,籌之至審。在新城言之已詳,何終不省?須知此身可被劫持,而意志萬難劫奪,余決不稍有遷就。非余到京,不欲聽爾對此事有隻字之陳述,多言無益也。」張謂:「爾亦太專制,余即為一人民,亦應讓人民有陳述國事意見之機會。」余謂:「今日餘既擔負國家存亡之責,凡效忠民國之國民,此時皆應聽中樞與領袖之命令;反之,若劫持領袖,強迫領袖,豈尚得自稱為人民,況爾為統率軍隊之軍人,更何得自居於人民?今日凡危害國家者,即為余之敵人,亦即為國民之公敵。即使爾居於人民,如欲說話,亦應在國民大會或地方議會中去說;至就政治及黨的組織系統言,如有意見,亦應向中央依法陳請,爾等躬為叛變,不速自悛悔,尚托於陳述國事意見以自解,其謬孰甚!總之,余不回京,爾無論有何條件或主張,均不能談。」張問:「回京以後,則可向中央提出歟?」余謂:「余可允爾等提出於中央,但余必聲明,余不能贊成爾等之主張。」張謂:「你不贊成,則雖提何益乎。」余曰:「黨有紀律與議事規定,余不能獨斷,可否應決之於多數也。」張半向不語,旋謂:「委員長人格實太偉大。但有一點不無令人遺憾,余覺委員長之思想太古太舊!」余問:「何謂古?何謂舊?又何謂太古?」張茫然不知所答,繼乃言:「委員長所看之書,多是韓非子、墨子一類,豈非太舊?」余曰:「余不知爾所看之新書幾

--------------------------------------------------P.180--------------------------------------------------

何,且爾之所謂新書者係何種書籍?爾是否以馬克斯資本論與共產主義之書籍為新乎?爾可將爾所看之新書擇要問余,余可為爾詳解也。須知精神之新舊,不在所看之書新舊;爾豈知爾等之所視為新書者,余在十五年前,已不知批閱幾次矣。」久之,張又謂:「舉一例以言,委員長滿腦筋都是岳武穆、文天祥、史可法,總覺趕不上時代。為何不從成功?想,而祇求成仁?且我數當代人物祇有你一人,為何你不稍假借,容納我等請求,領導我等革命,豈非就可成功,為何必欲成仁?以余等所見,成仁決不是辦法,亦決不是革命者之真正目的。」余訝其思想錯謬至此,乃告之曰:「爾此言,實覺奇異,爾須知革命乃是犧牲,而非投機也。成功、成仁本是一件事, 總理所謂『不成功,即成仁』,其意並未將成功成仁看做兩件事也。實告爾:我之成仁即是成功,余何日成仁,即革命何日成功矣。爾未讀 總理軍人精神教育講演中有『我生則國死,我死則國生』之二語乎。」彼謂:「余未閱讀及此。但『我生國死』,此語尚不難解;若『我死國生』,則作何解?」余嘆曰:「爾真未聞革命大道,難怪錯誤至此也。『我生國死』雲者,譬如我今日若祇求偷生視息,置國家利害民族存亡於不問:或偶遇艱險,便生畏怯,身為軍人,人格掃地,國家將何以免於危亡,豈非『我生則國死』歟?反之,義之所在,不奪不搖,生命可犧牲,而正氣與主義不可犧牲,能保存高尚之人格而死,則精神永遠不死,自有無窮之繼起者秉此正氣以擔當國事,此即所謂『我死則國生』也。故今日如有人存此妄想,以為劫持我或危害我即可使中國無辦法者,徒見其愚昧而已。」彼見余不可強幹,乃無言而退。
張退後,端納告余以事變發生後中樞之決議及處置,對叛逆已決定討伐云云。余心滋慰,益信

--------------------------------------------------P.181--------------------------------------------------

總理之歷史教訓遺留深遠,雖歷任何艱危而無足為慮也。端納又告余以余妻必欲來此。余告之曰「切不可來!務請轉達余妻,待余死後來收余骨可也。」聞黃仁霖與端納同來,乃迄未來見,殊可異。

十二月十五日

余甚盼黃仁霖來見,俾可攜余手函致余妻,蓋明知前日一電未必發出也。張來時,余以此意告之;詎張不欲黃來見余,恐其察知余在此間被嚴密監視形同囚縶之真情,而歸告中央,故令黃候於機場。對余言:「有信可派人送至機場交黃帶去,因天氣不佳,恐飛行誤時也。」余對張此種舉動,意大不懌,遂不與之言,亦不作函。旋端納出告張,責其不應如此。張乃使黃來見余。黃未入前,張請余「對黃勿有他言,但謂身體甚好以慰夫人,則與余等所去之電相符矣。」余不之答。黃來時,余即作一函致余妻如下:
余決為國犧牲,望勿為余有所顧慮。余決不媿對余妻,亦決不媿為 總理之信徒。余既為革命而生,自當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體還我天地父母也。對於家事,他無所言,唯經國、緯國兩兒,余之子亦即余妻之子,望視如己出,以慰余靈。但余妻切勿來陝。
書就後,為黃朗誦者再,恐張扣留此信。不令攜去,則可使黃回京時口述於余妻也。事後,知張果將此函留匿,且不令黃回京。蓋張本欲余妻來陝向余勸解,而余函尾有「切勿來陝」之囑,則其計將不售也。然彼亦不敢使余妻懸盼余之消息,乃商於端納,使返洛陽以電話向余妻報告此間狀況以慰之。蓋

--------------------------------------------------P.182--------------------------------------------------

最近更新於 20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