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

 

 

 我中華民族建國於亞洲大陸,已經有五千年之久了。世界上五千年的古國,到現在多成了歷史的陳蹟,惟有我們中國,不獨巍然獨存,且正與世界上愛好和平反侵略各國,為世界的正義公理,為人類的自由解放,共同努力於歷史上空前的戰爭,並正向光榮的勝利與永久的和平之大道邁進。
    我們知道:民族是自然成長的,國家是群力造成的。我們中華民族在自然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共禦外侮以保障其生存,集中群力以締造其國家。中華民族因其宗支不斷的融和而其人口亦逐漸繁殖,乃至於強大,於是國家的領域亦相隨擴張,然而中華民族從來沒有超越其自然成長所要求的界限,亦從沒有向外伸張其國家武力的時候。如有外來侵略的武力,擊破我們國家的防線,佔據我們民族生存所要求的

---------------------------------------------------P.1---------------------------------------------------

領域,則我們中華民族,迫不得已,激於他所受的恥辱和他生存的要求,乃必起而誓圖恢復,達成其復興的目的。
    就民族成長的歷史來說:我們中華民族是多數宗族融和而成的。融和於中華民族的宗族,歷代都有增加,但融和的動力是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和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在三千年前,我們黃河、長江、黑龍江、珠江諸流域,有多數宗族分佈於其間。自五帝以後,文字記載軟多,宗族的組織,更班班可考。四海之內,各地的宗族,若非同源於一個始祖,即是相結以累世的婚姻。詩經上說:「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就是說同一血統的大小宗支。詩經上又說:「豈伊異人,昆弟甥舅」,就是說各宗族之間,血統相維之外,還有婚姻的繫屬。古代中國的民族就是這樣構成的。所以在這個時候,中國全體的國民,都有他「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崇高的倫理觀念,與博大的仁愛精神,決不是徒託空言的。
    秦漢時代,中國的武力彪炳於史冊,而跡其武功,在北方則是為民族生存求保障,在南方則是為民族生活求開發。中國西北沙漠草原地帶的宗族,往往向中原農業地帶流徙,引起或大或小的戰爭,當時政府對於這些游牧宗族,於其侵犯則禦以武力,於其歸順則施以文治。所以這個時期,中國北方的領域,北度沙漠,東至遼東,西達於蔥嶺。同時,逐漸開發東南的農業,因之而西南的高原地帶,與中原的經濟已有密切的聯鎖。所以這個時期,中國南方的領域,南至於南海,東至於吳越,西南至於交趾。由於生活的互賴,與文化的交流,各地的多數宗族,到此早已融和為一個中華大民族了。
    三國時代,中原雖陷於割據分爭,然而三國政府仍各為民族的生存,繼兩漢的餘緒,或整頓邊陲,

---------------------------------------------------P.2---------------------------------------------------

或開發荒僻。西晉遭五胡之亂,漢族南渡,黃河流域為匈奴鮮卑諸族所割據。然而此諸宗族,皆漸趨於漢化。故苻秦與元魏,雖統一黃河流域的時間有短有長,莫不襲中國的衣冠,行中國的政教。隋唐大統一的局面,實為魏晉南北朝四百年間民族融和的總收穫。這個時期,民族之內,宗支之繁多,文化之豐盛,舉蔥嶺以東,黃海以西,沙漠以南,南海以北,所有全領域的宗教、哲理、文學、藝術、天文、術數、法律、制度、風俗、民情,亦已網羅綜合而冶於一爐。
    宋代的國防,不足以保障民族生存的領域。契丹(遼)與女真(金)都是中國北部與東北方面生活未能完全同化的宗族。他們乘宋代民風委靡,政治紛亂,軍事衰頹之際,併吞四鄰各宗族而成為強悍的勢力。他們雖先後入據中原,然他們仍先後浸潤於中原的文化之中。蒙古的興起,與契丹女真,事同一例。成吉斯汗馬蹄踐踏的版圖,超越了中華民族生存所要求的領域以外,然而自忽必烈稱帝以後,中國固有領域以外的部分即與中國的國家組織分離,因而忽必烈以下的宗支,獨同化於中華民族之內。滿族入據中原,其宗族的同化,與金代相同。故辛亥革命以後,滿族與漢族,實已融為一體,更沒有歧異的痕跡。
    由於上述,可知中華民族意識的堅強,民族力量的彈韌,民族文化的悠久博大,使中華民族不受侵侮,亦不侵侮他族。惟其不受侵侮,故遇有異族入據中原,中華民族必共同起而驅除之,以光復我固有的河山。惟其不侵侮他族,故中華民族於解除他互相軋轢互相侵陵的痛苦與禍患的同時,能以我悠久博大的文化,融和四鄰的宗族,成為我們整個民族裏面的宗支。簡言之,我們中華民族對於異族,抵抗其武力,而不施以武力,吸收其文化,而廣被以文化。這是我們民族生存與發展過程裏面最為顯著的特質

---------------------------------------------------P.3---------------------------------------------------

與特徵。
    就民族生存的領域來說:我們中國國家的領域,以民族生存所要求為界限,亦即以民族文化所維繫為界限。故我們中國在百年以前的版圖,一千幾百萬方公里之內,沒有一個區域,不是中華民族生存之所必需,亦沒有一個區域不是中國文化之所浸潤。版圖破碎,即為民族生存的割裂,亦即為民族文化的衰落。故全國國民必引為國恥,非至於河山光復,不能停止其雪恥救亡的運動。
     在中國領域之內,各宗族的習俗,各區域的生活,互有不同。然而合各民族的習俗,以構成中國的民族文化,合各區域的生活,以構成中國的民族生存,為中國歷史上顯明的事實。這個顯明的事實,基於地理的環境,基於經濟的組織,基於國防的需要,基於歷史上命運的共同,而並不是全出於政治的要求。
    以地理的環境而論,中國的山脈河流,自成完整的系統。試由西向東,加以鳥瞰:由亞洲屋脊之帕米爾高原,北路沿天山阿爾泰山脈以至於東三省,中路沿崑崙山脈以至於東南平原,南路沿喜馬拉亞山,以至於中南半島。在三大山脈之間,有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珠江諸流域。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即在這幾個流域之間,沒有一個區域可以割裂,可以隔離,故亦沒有一個區域可以自成一個獨立的局面。
    以經濟的組織而論,在上述的完整山河系統之下,各個區域各有其特殊的資源與特有的土壤,所以各區域的生活,或為狩獵,或事游牧,或進於農工,或宜於礦冶,或專於魚鹽;其分工基於自然的條件,其交易出於生活的必需。故遠在鐵路輪船發明使用之前,彼此之間,商業往,即至為繁密。此經濟共同生活,亦即為政治統一以至於民族融和的基礎。

---------------------------------------------------P.4---------------------------------------------------

最近更新於 201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