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受難予余之教訓
- 詳細內容
內容來源:卷三十 書告
隸屬章節:書告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在南京致美以美會東區合議會——
要旨
一、人生不能無宗教之信仰,否則無論大小事業,皆無所成就。
二、以西安事變為例,準備以十字架被難之精神,作最後之犧牲,以求 無負生平之所期。
三、吾人之生命可以犧牲,而國法綱紀不能遷就 身體可以受束縛,而精神絕不能受束縛。
四、二次入陝之先,已察知部隊思想龐雜,言動歧異,且據報將有非常之變亂,然余既以身許國,又篤信基督,遂毅然赴難,作最後之抗爭,終能於毀法亂紀的惡氛之中,撥亂反正,此則全賴耶穌博愛之精誠,與 總理寬大仁恕之教訓有以貫之也。
本文
人生不能無宗教之信仰。革命者對於其革命主義亦不能無宗教式之信仰心,否則無論大小事業,皆無所成就。世人處事每多遇難而退、或半途而廢者、皆無自信心,即無宗教之信仰故也。余信仰耶穌,將近十年,讀經修道,靡日或間。客冬西安變亂,事起倉卒,孑然一身,被困於叛部者二週,嘗向監視者索讀聖經,益覺親切有味;而救主耶穌博愛精神之偉大,更使我提高精神,以與惡勢力相搏擊,卒能克服仇魔,伸張正氣。復承教會諸同道為余祈禱,精神感應,為力實多。此余應於感謝諸同道之餘,更不能不於諸同道前歸榮於耶穌也。
耶穌之聖德,余不能稱述其萬一,今日適為吾主耶穌受難節,謹本吾心之所得,為諸同道陳之。夫十架七言,非我耶穌最後之遺言乎?首句即為仇殺者祈求上帝曰:天父乎!彼輩所為彼輩不知也;乞赦
--------------------------------------------------P.213--------------------------------------------------
之,大哉主之博愛,吾於此思過半矣。
今請以西安事變之事實為例。當余於二次入陝之先,即已察知部隊之思想龐雜,言動歧異,且有種種複雜離奇之報告,甚至謂將有非常之密謀與變亂者,左右勸阻,爭欲尼之。余就所負之責任言,國家統一始基已奠,身為統帥,教導之責,萬不敢辭,況此身屬於黨國,安危更不容計;即就余之宗教信仰言,當我主耶穌末次入耶路撒冷城時,明知危機四伏,猶昂然騎驢直入,不稍規避,至大至剛,亦勇亦義,余何人斯,退縮不前。矧余之愛部屬,一如愛子弟,決不計及其他;於是輕裝簡從,毅然赴陝。變生肘腋,躬蹈其危,使中樞憂勞,人民惶慮,與夫同道之懇切祈禱,歉仄良深;而余之良知,因以日進,余之愛心,因以日厚矣。被劫持後,有以條件相要挾者,有以甘言相誘惑者,有以武器相恫嚇者,有以交與「人民陣線」公斷相威脅者,險象環生,不可言喻。然余為篤信基督耶穌,於此環境中,每一念及我主在曠野受惡魔試探四十日,以及其最後經過客西馬尼園之獨禱,法庭受鞫之凌辱;又我 總理曾在倫敦蒙難,因祈禱得救之故實,莫不歷歷如繪。故余更能提高正氣,以與叛部作激烈之抗爭,且嘗準備以十字架被難之精神,於叛部交付所謂人民公判時,作最後之犧牲,以求無負生平之所期,到此自覺神明泰然,引為欣慰。
事變既平,叛首自知為魯莽滅裂,貽禍國家之舉動,深為惶恐。然余遵主耶穌饒恕人七十個七次的訓誡,應予以自新之機。復念余誠信未孚,致未能予以精神之感召,中心慚悚無已,惟念余自興學統兵以來,嘗以二語訓部屬,此二語者,即(一)「余如有絲毫自私自利而不為國家與民族者,則無論何人皆可
--------------------------------------------------P.214--------------------------------------------------
視我為國家之罪人,即人人可得而殺我。」(二)「如余之言行稍有不誠不實,虛偽欺妄,而不為革命與主義著想,則任何部下皆可視我為敵人,即無論何時可以殺余。」此二語余自信出於精誠,亦即余宗教式之自信心所致。故能於毀法蕩紀惡氛之中,仍能撥亂反正,然此亦我耶穌博愛之精誠,與夫 總理寬大仁恕之教訓有以貫之也。
綜耶穌一生,無日不在蒙難期間,其堅苦卓絕博愛慈祥之精神,澈始澈終,未嘗稍懈,而余所得之教訓,要亦以此為最大。 先總理耶教基督徒也,出其得於耶穌者,為弱小民族謀解放,為痛苦民眾謀幸福;浩氣長存,光爭日月。余為從事中國國民革命之一人,余對 總理信仰之篤,雖無宗教之關係,然實無異於宗教,此即宗教式之信仰。此余所以始終成為總理救國救民之信徒,而今且成為耶穌救人救世之信徒也。故益覺從事革命者,所恃唯信仰之人格,處艱危之際,決不肯苟全性命,以虧損人格者,信仰之所致也。質言之,吾人之生命可以犧牲,而國家之法律綱紀不能遷就;身體可以受束縛,而精神絕不能受束縛者。亦信仰中之自信心所致也。吾人於紀念耶穌受難之日,更有所感,特述人生之於信仰宗教,及革命之於信仰心之重要,蓋如此也。
以上所云,僅陳述余個人一生信仰之所得,參以實事,敬以證道,非敢自炫也。順祝貴會合議會成功。
--------------------------------------------------P.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