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社會與學術風氣之改造問題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六章革命建國的根本問題

  

  過去在不平等條約束縛之下,我們的建國工作,不能夠自由發展。這些失敗,還可以歸其責任於不平等條約。現在,不平等條約已經撤廢,我們今後的建國工作,得到了獨立自由,如果再有失敗,那我全國國民就應自負其責任了。

  國家的治亂,民族的興亡,常以社會風氣為轉移。我們中國的社會風氣受不平等條約的影響,以租界為根源,表現為各種的頹風惡習。現在,不平等條約已經撤廢,租界不復存在,則社會風氣轉移的責任,又將在誰的手裡?

  今日的社會風氣如不改造,沒有篤實踐履的精神,則建國工作,仍難期其完成。而社會風氣的轉移,常繫於少數政治家與學者的倡導和努力。歷史上的先例如此。然而此所謂少數人的產生,決不是由於「神跡」,亦不是由於「氣數」。在國家治亂之會,民族興亡之際,只要這少數人士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和「天下為公」的抱負,以救國家救人民自任,即可以為轉移社會風氣的樞紐。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又說:「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這些話都是指示我們:只要看見了救國家救人民的本分,就應當引為自己的責任;隨自己聰明才力的大小,力行實踐,即可以轉移風氣。 國父說:「聰明才力愈大者,當盡其能力以服千萬人之務;聰明才力略小者,當盡其能力以服十百人之務;至於無聰明才力者,亦當盡

---------------------------------------------------P.105--------------------------------------------------

一己之力以服一人之務。」我們可以說:無論聰明才力大小,只要立志救同胞,決心救國家,力行實踐,則行之於一鄉,即可以轉移一鄉的習氣,行之於一縣,即可以轉移一縣的風尚;推之於一國,莫不皆然。只要此少數人士,能夠力行於前,則一鄉一鎮以至一國的民眾,習焉不察,行焉不著,自然收風動草偃之效,而社會風氣就能改造成功。

  在我們中國,當民族盛衰絕續之交,必有少數的政治家和學者興起,來擔當這旋乾轉坤,改造風氣的責任。東漢之末,豪家大族兼併土地,貧戶細民流離失所,思想則趨於老佛,文學則崇尚浮華。黃巾之亂既起,中原殘破,群雄分立,蜀地獨得偏安,其風俗的奢侈,勢豪的跋扈,更甚於東漢時期。諸葛武侯輔佐兩朝,十二年間,在軍事上以攻為守,在政治上以猛濟寬,以討賊雪恥,激勵國民的志氣,以循名責實,糾正浮華浪漫的風俗,故能以巴蜀一隅,抗曹魏中原全盛之局。後世的俗儒,以武侯實行法治而加以譏評。殊不知武侯為人,淡泊寧靜,大公至誠,品格之高遠,決不是俗儒所能企及。唐末五代,割據紛爭達二百餘年。趙宋雖收藩鎮的兵權,開統一的局面,然而思想則流於佛道,文學則限於排偶,科舉則局於註疏,政事則操於胥吏,經濟則土地兼併,軍事則內重外輕,以至於外患侵陵,內亂頻發范忡淹首著四論以糾正頹廢的思想,繼上十事之奏,興學校以養經濟之才,改科舉以取經濟之。當時文學則歐陽修蘇軾之流,經學則胡瑗孫復之輩,人才輩出,蔚成風氣。張(載)程(顥、頤)的理學,王荊公的新法,亦踵起而代興。在明朝末葉,朝廷受制於宦官,社會相習於浮華。朱(熹)學既不勝其煩瑣,王(守仁)學亦漸趨於玄虛。張居正秉政十四年,以「實學實用」指導思想,既以「循名責實

---------------------------------------------------P.106--------------------------------------------------

」整飭吏治,以「返本復始」挽救民風;其信心之強,志趣之篤,力行之勇,不計個人的成敗,不顧一時的毀譽,比之於諸葛武侯與范忡淹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滿清道鹹年間,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之流,亦以轉移風氣為己任。曾文正行法主剛,而用人則重血性,尚器識。其於學術思想,則兼取宋學與漢學而歸本於至誠;其立身行事,則本於「慎獨、主敬、求仁、習勞」的精神;故湘軍淮勇的成功,當然不是偶然的。

  中國歷史上思想家學者轉移風氣的功效,其有關於我固有文化之興廢與民族精神之盛衰者更大。當戰國初期,其個人主義與功利主義,流行於一時,「楊朱墨翟之言滿天下」,「天下不歸於墨則歸於楊」。孟子起而以孔子之道定義利王霸之分,明「知言」「養氣」之學,闡發惻、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以嚴人獸之別,辟楊墨,正人心,由此遂奠定中國三千來一脈相傳的正統思想之基礎。自東漢末年以降,佛老學說盛行,儒家學說闇然不彰;王通講學於河汾之間,斥佛老之學,嚴夷夏之辨,初唐政制之宏偉及其學術之昌盛,亦皆受其影響。中唐時代,韓退之(愈)改文體,闢佛老,斥割據,倡集權,遂遠開北宋道學的先河。比及道學既盛,學者習於空虛的性理,錮於煩瑣的名詞,於是王陽明(守仁)倡知行合一之論,「窮理致知」之說,一時翕然成風。到了明末清初,則顧亭林(炎武)黃梨洲(宗羲)王船山(夫之)李二曲(中孚)顏習齋(元)傅青主(山)等大儒輩出,皆斥玄虛,重實用,以經世之學救民族,以性命之學導人心。中國的民族主義與民權思想,從此蘊積於民間,歷二百餘年,竟有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專制,建立共和民國。

---------------------------------------------------P.107--------------------------------------------------

  這些政治家思想家,對於我們中國民族精神的存養,和固有德性的鍛煉,都有其千秋不朽之功業。國父所說:「以吾人數十年必死的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的根基」,他們便是我們建國救世的模範。我們中國才智之士,要傚法這些政治家思想家,首先就要從「窮理」和「知言」入手。我們革命最應該留心注意的,就是對於所處理的大小事物,都要「窮理」研討。我們對於當前所見聞的學說主張,更要「知言」明察。所謂「窮理」,要看清楚現實,要認織環境,要剖析事物的內容,要把握問題的焦點,不含糊,不虛偽。所謂「知言」,要把各種學說主張,察其動機,明其意義,考其所用的方法,求其證據於事實,不模稜兩可,不附和盲從。這樣的做去,無論眾說的理論怎樣紛紜,辭句怎樣巧妙,一到了我們的面前,就可以很明瞭的判斷他的是非得失,乃至福禍成敗。尤其要知道,有害於國家民族的學說和主張,其為害愈大,其持論愈巧。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他說道:「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其言說足以飾褒榮眾,其強禦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由此可見不正確不澈底的妄行邪說,必以巧妙的理論和動聽的詞句為掩飾。但是,他們的誤謬和弊害,決不是巧妙的理論或動聽的詞句所能掩飾的。即令他們力圖掩飾,我們也可以就他們所掩飾的論點,看出他們的毛病和錯誤來。所以孟子說:「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即如法西斯納粹主義者和世界主義者的理論,都是振振有詞,頭頭是道的。他們的辭句是非常動聽的。但

---------------------------------------------------P.108--------------------------------------------------



是我們要溯求他們這些主義發生的動機,更來考察民族思想消滅的實例,就可以知道在中國提倡這些主義是「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的。就納粹法西斯和世界主義發生的動機而言。

  國父說道:「世界上的國家,拿帝國主義把人征服了,要想保全他的特殊地位,做全世界的主人翁,便是提倡世界主義,要全世界都服從」。就民族主義淪亡的實例而言, 國父說道:「凡是一種民族征服別種民族,自然不准別種民族有獨立的思想。好比高麗被日本征服了,日本現在就要改變高麗人的思想,所以高麗學校裡的教科書,凡是關於民族思想的話都要刪去。由此三十年後,高麗的兒童便不知有高麗了,便不知道自己是高麗人了。」所以 國父在民族主義第三講裡面,把那些拋棄民族思想來談世界主義的人,比之於得了彩票,卻把收藏彩票的槓子拋棄的苦力。足見在我們中國,不講民族主義,而講納粹法西斯主義或世界主義,便有亡國滅種之憂。由此一例,即可知「窮理」「知言」的重要。可憐這二十年來,我們中國才智之士,為這些巧妙的學說所陷害,以致誤用其才力,枉過其一生的,不知凡幾。這實在是國家最大的損失,亦就是革命惟一的不幸。往者已矣,惟望今後國民尤其是一般趨向未定的青年,更要特別知道「窮理」和「知言」的重要。這實在是青年一生事業成敗的關鍵所在,因之對於各種事物與學術的研究必須注重這一點。如此乃能認清方向,確定思想,不致走入歧途,以免後悔無及。

  滿清以來,積二百六十年頹風惡習,加以大都市之中,租界領事裁判權之下,累百年驕奢淫佚的生活,麻醉渲染,遂使貧民則鋌而走險,富戶則傾家破產。其影響之所至,文官愛錢,武官惜死。人民視官場為罪藪,官吏亦自視為傀儡登場,敷衍應酬於案牘與奔競之中。這種風氣,自滿清以來到民國初期

---------------------------------------------------P.109--------------------------------------------------

,還是有加無減。截至今日,他們的心理,仍舊不肯徹底的覺悟,痛加改革,這實在是我們政治上的奇恥大辱。我們要洗刷這種恥辱,樹立民眾的信仰,恢復政府的信譽,必須從政的官吏,治軍的將領,反躬自問,自己是不是能夠秉承國父的遺教,實踐革心的指示,各行其良心之所安?是不是能夠誓不虛浮,崇尚篤實?假如反省而可以自信,正不必計外人的毀譽,顧一時的榮辱,以致重形式,輕實行,假如反省而不可以自信,則必須痛加悔改,免蹈過去軍閥官僚的失敗。

  更要知道;抗戰發動以來,我們的力量雖是愈戰愈強,不平等條約雖是已經取消,然而敵寇還在我們國境之內,還要我們作最後的努力,和最大的犧牲,方能收回我們的失地,救出我們的同胞,纔能說是民族得到真正的解放,國家爭取真正的獨立,歐洲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世界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都在劇烈變動之中。中國的前途,光明與黑暗,實相因而俱在。時至今日,同盟國的力量已能夠轉守為攻,侵略主義者的敗征已顯而易見。中國抗戰勝利的光明亦已在望,而獨立自由的地位之取得,更使中國對世界的責任,相隨而愈重。預計世界戰爭的結束,不能延至二年以後,而今年的一年即為戰局的決定關頭。我們中國的主奴榮辱,生死存亡,決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期,以華府會議為最後的決定。質言之,中國主奴榮辱生死存亡的命運,不決定於戰爭結束時期的國際會議,乃決定於戰局發展至於最後關頭之今日。而全國上下能否自力更生,尤在於社會風氣與國民生活能否滌舊更新,不愧為現代的國民。更必使抗戰有勝利的把握,建國有成功的基礎,纔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且以實現我們「存亡繼絕」「濟弱扶傾」的三民主義。如果我們像第一次大戰結束時期,瞻顧倚賴,苟且因循,則已

---------------------------------------------------P.110--------------------------------------------------

失的權利未必能恢復,已復的權利亦未必能夠享有。總之,中國的命運,決定於中國國民本身是不是能夠自立自強,以達成抗戰建國的使命。要中國能夠自立自強,必須全國上下,共同一致,痛切覺悟,徹底革新,袪除虛浮,務求篤實,力戒因循,崇尚果敢。思想必切實際,生活必循紀律,任事必負責任,行動必守秩序,實事求是,精益求精,而後乃能樹立現代國家的基礎,使中國躋於國際社會,共負世界永久和平和人類自由解放的責任。

  政治風氣的轉移,於尤賴社會風氣的改造,而教育實為改造社會風氣  的動力。須知學術的講授,與政治的變遷,息息相關。不獨思想的改革,直接影響於社會風氣與政治風氣,即文學的改革亦發生重大的效果。古人說:「文學之變與政通。」在歷史上不乏其例。漢魏之間,輕篤行,重辭藻,士風從此趨澆薄。唐末宋初,文禮反於質實,則力行實踐的風氣因而復興。明清以八股為思想的桎梏,為官者不習政事,於是權歸胥吏之手。總之學術的講授為國家命運之所繫,歷史的教訓具在,無可推諉,亦無可置疑。

  須知此次世界大戰最後的效果,無疑的歸結於文化。所以此次戰爭,亦可說是文化戰爭。歐美三百五十年民族主義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成敗興亡,皆在此一役。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及其道德精神之興廢,亦以此役為試金石。此戰若不失敗於侵略主義者的魔手,則人類文明即將刮垢磨光,而中國文化亦必發揚光大。務望我學術界真能瞭解今日實為我中國文化繼往開來存亡絕續的最大關頭。自清末維新,中經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至於國民革命時期,因講學而改變學風,舉凡自由主義、國家主義、共

---------------------------------------------------P.111--------------------------------------------------

產主義、無政府主義,世界各國所有的思潮,都經試驗。若深加考察,雖有不少的進步成分,散在社會,然而真誠篤實的風氣,終竟沒有造成。治學的人士,不能實事求是,身體力行;或思而不學,閉目空談,自逞胸臆,妄立門戶。或學而不思,東塗西抹,人云亦云,無有定見。崇西化則捨己從人,尚國學則閉關自大。講學的人士,輕於發言,不負責任,附和流俗,姑息取容。以個人的私慾為前提,而自以為「自由」;以個人的私利為中心,而自以為「民主」。以守法為恥辱,以抗令為清高。利用青年的弱點而自以為「青年導師」,妄肆淺薄的宣傳而自以為「先進學者」。極其所至,使國家為之紛亂,民族因而衰亡。在這種潮流之中,求「以天下興亡為己責」的人,真不多得,為學講學的風習既然如此,而欲求社會風氣與政治風氣之改造,豈不是緣木求魚?然則今後學者與大學的師生應如何以自處,使在此國民革命時代中盡其革命一份之義務,我在前章「心理建設」一節內,已述其概略,總望我國學者,務使學術切於人生的日用,文化歸本於建國的基業,切實體驗 國父「行易」哲學的真理,與革命「力行」的精義;智育與德育兼施,文事與武備相應;手腦並用,知行合一。如此,則社會與學術的風氣,方能根本的改造,而過去萎靡虛偽,浮燥夸誕的積弊,亦可以完全掃除,必須這樣,而後我們民族固有的德性與智能,和國家本來的地位,乃可以真正的恢復,而立國的基礎,乃能臻於鞏固強大。

  國父說:「建屋不能猝就,建國亦然,當有極堅毅之精神,而以極忍耐之力量行之。」此極堅毅忍耐的精神與力量,要有實踐力行的學術風氣和質樸敦厚的社會的習尚,纔可望其發生。官吏是建國的工匠,教師更當為建國充實優良的人才。這兩種人對於學術與社會乃至於政治風氣的改造,比一般國民,

---------------------------------------------------P.112--------------------------------------------------

負有更密切更重大的責任。從今以後,只要每一個官吏,每一個教師,能激發其義務感,能堅定其責任

  心,能夠以改造風氣的志士學者自任,則建國的堅強精神與忍耐力量,就可以發生,建國的大業就可以成功。 國父說:「成功者,非一人一黨之謂,乃中華民國由阽危而鞏固而發揚光大之謂也。」要使我中華民國渡過阽危,趨於鞏固,則必須全國的教育家以國家觀念為中心,以民族思想為第一。我全國的教師應當首先以此自勉,方可勉勵一般的國民,相率以轉移政治風氣,來為建國工作,樹立可大可久的初基。

---------------------------------------------------P.113--------------------------------------------------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