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不平等條約的訂立與國民的反應

商埠,並增取各種特權,要目如左:

  甲、領事裁判權

  列強在這些條約裡面,除重申前述之領事裁判權各點之外,更確定下面兩種特權:

  (子)觀審權

  南京條約以後各約所謂「會同審訊」的一句話,原由於滿清官員翻譯約文的誤譯。到了天津條約訂立之時,列強即憑此誤譯,確定其觀審權:凡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民事刑事案

  件,外國使領官派員觀審。

  (丑)會審權

  同治七年,上海地方官與英美領事議定「洋涇?設官會審章程」。自此以後,不獨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民刑案件由「會審公廨」會審,即租界內純粹中國人之間的民刑案件亦歸「會審公廨」會審,以後各國紛紛援例,而有上海法租界「會審公廨」,漢口「洋務公所」,哈爾濱「鐵路交涉總局」,鼓浪嶼「會審公堂」,都是這樣的畸形的機關。自列強駐在中國的領事官員取得了觀審會審特權,於是外人不獨消極的迴避中國的法律的管轄,亦且積極的干涉中國的司法;不獨消極的不受中國法院的審判,且積極的審判中國的人民了。

  乙、租界

---------------------------------------------------P.15---------------------------------------------------

  在這個時期,各地的租界先後劃定。除上海公共租界於道光二十五年劃定,上海法租界於道光二十九年劃定外,如光緒八年劃定營口英國租界,咸豐十一年劃定漢口英國租界,九江英國租界,鎮江英國租界,廈門英國租界,廣州沙面英國租界和法國租界,同治五年劃定煙台公共租界。

  領事裁判權本來是對人的,不是對地的。自租界成立之後,外國的領事裁判權乃適用於其所劃定的地域,不啻在中國領土之內,設立了多數的國家。

  丙、軍艦行駛停泊權

  外國軍艦行駛停泊於中國沿海及內河各口岸,以前的條約原無明文,然而強曲解條約文字,已有行駛停泊的事實。天津條約以後的條約則有定為明文。

  自外國軍艦自由行駛停泊於中國沿海及內河之後,中國不復有海防的存在,而通都大邑無不在帝國主義者「炮艦政策」之下了。

  丁、海關稅務管理權

  天津條約之前,上海海關已有外人管理之事實。天津條約以明文規定中國海關得邀請英人幫辦稅務,由此中國海關以英人為總稅務司。至同治三年清廷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頒布「海關募用外人幫辦稅務章程」,許總稅務司募用外國人,於是各口的稅務司都用外國人充任。

  自外人直接管理我們中國的海關,不獨稅率受列強的支配,即稅款亦受他們的支配;不獨進口

---------------------------------------------------P.16---------------------------------------------------

的外貨受其庇護,即出口的國貨亦受其檢查和限制了。

  戊、協議關稅權

  天津條約及其後各約重訂中國的關稅制,其要點如左:

  (子)修改稅率,實行值百抽五。

  (丑)規定子口稅為正稅之半,即值百抽二?五。

  (寅)減船鈔為每噸四錢。

  (卯)定十年修約一次。

  此次修約的用意,在使外貨進口的關稅,依照實價徵收,貨價跌落,則稅價亦相隨減少,而子口稅的規定,更使外貨在中國各埠之間,可以自由轉口,而不致加重負擔。總之,中外不平等條約關於關稅的規定,每有一次修改,則其對外貨的保護,即必更加一層嚴密!

  己、沿海貿易權、內河航行權

  南京條約以後之各約所開各口,都是沿海的口岸,所以列強的輪船有沿我國海岸航行的事實,而未明訂於條約。至天津條約訂立的時期,條約上面始有明文規定。天津條約及其後各約,增開長江一帶各口,於是列強更取得內河航行權。

  列強在中國既有沿海貿易權,及內河航行權,不獨外貨可以遍銷中國各地,並且中國航業的經營權,亦落在外人手裡;不獨外貨由外輪運輸各地,即國貨亦倚賴外輪為我運輸了。

---------------------------------------------------P.17---------------------------------------------------

   自光緒二十年甲午之戰(公歷一八九四年)至八國聯軍,為中國國際關係「第二個時期」。列強乘日寇欺我之餘,競取中國的領土為租借地,畫分勢力範圍,或修蓋兵營,或建築軍港,或取得鐵路建築權,或取得礦山開採權。琉球、香港、台灣、澎湖、安南、緬甸、朝鮮淪亡的慘劇,尚在眼前;領土全部瓜分的大禍,復迫於眉睫。於此雪恥圖強的運動,奮起於中國國民之間。在此時期,士大夫亦漸知中國之所以衰敝,不單由槍炮輪船不如西洋,其主要的原因,在於政治的積習腐敗,而君主專制又為政治積弊的本源。要怎樣才可以改革政治?見到這一個問題的人士,答案又各不同。惟我國父順應時代與民族的要求,主張革命,乃組織興中會於檀香山,招集同志,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以三民主義為最高原則,積極進行革命。其它各黨各派都見不及此。即如康有為就維護君權的地位,組織「保皇黨」,主張立憲,造成光緒二十四年之「戊戌政變」。戊戌政變的失敗,更激起清廷的反動。以滿洲皇族為中心,一般保守派士大夫,諱談洋務,排斥新政。其愚昧頑固者,竟以符咒抵抗列強的武器,提倡愚民惑眾的所謂「義和團」,以招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公歷一九○○年)與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和約(公歷一九○一年)的國恥。

  綜觀這個時期的不平等條約之中,中日馬關條約,實為改變中日過去平等關係為不平等關係的樞紐。這個時期的特點,則為滿清與列強之間的各租借地的租約,各鐵路借款合同,列強單獨發表有關於「勢力範圍」的宣言,以及列強彼此之間訂立有關「勢力範圍」的條約。今舉其要目如左:

  甲、勢力範圍、租借地、鐵路建築權、鐵路附屬地、礦山開採權

---------------------------------------------------P.18---------------------------------------------------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